[Freddy Business Note]「傳播與創新的美麗結合。」



學期選修柯裕棻老師的
「文化批判」課程,
近幾周深深著迷於
柯老師所選的教科書,
東京大學吉見俊哉老師所著
「媒介文化論」一書的說法,
也許是這四年來知識累積到一個程度,
也或許是作者用科技觀點的
描寫手法平易近人,
書中所再現、過去仍不甚理解的
傳播理論,
在這幾周課前預習、
課後回顧的過程中,
居然如此的美麗且饒富意義。

等等,也許你會覺得很奇怪:
一個未來不想從事傳播相關工作、
未來想深入研究創新創業的傢伙,
竟然說出這種話,是動搖了嗎?
是學乖了要回去當記者嗎?
當然不是。只不過,
在每周仔細品嘗這本書、課堂上和柯老師互動的過程中,
更進一步明白傳播理論與創新研究之間,那道強而有力的美麗連結

>「創新擴散的說法是連結傳播與商業研究的第一條脈絡。」

去看過一些探討創新管理的專書,早已經討論傳播與創新創業精神的連結。
經典的幾部作品,包括Peter Drucker「創新與創業精神」,
曾經稍微提到,創新的產生通常不是史無前例的天才點子,
而是基於既有的不同社會脈絡、相互撞擊並整合的產物。
依循著這個概念,Everett M. Rogers歸納整理出「創新的擴散」一書,
以愛荷華州大的農業與農業社會學的研究傳統為基礎,
加上書中豐富的研究案例,從公共衛生到組織變革,
得到「創新是否能被接受,和創新的優劣並沒有絕對的關係。」,
但卻與「創新能否被社會系統採納才是關鍵」這個命題息息相關的結論。

Rogers的作品具有承先啟後、連結傳播與商管第一條線的宗師地位,
從此以後,不論是傳播、企業管理在探討新產品概念的採納及擴散,
組織文化是否能被員工內化......等,都可以看到「創新的擴散」一書的說法。
我甚至覺得,目前坊間關於創新、設計思考、教育等書籍,
只要談到創意創新創造力,背後都有Rogers的影子。

>「這和吉見老師的書有什麼關係?」

讀完整本書的反思與感想是,一直到今天,
很多人誤以為科技的進步必然會帶來創新活動的產生,
但事實上真的能帶來創新的科技進步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,
這點不論是DruckerRogers都有在他們的作品中討論到。
吉見老師的書中同樣的接納這種看法,只不過他更關心的是
「科技是如何直接對整個社會的生活習慣造成改變?」這件事情,
對於研究創新的學者來說,這是更往源頭探索「科技對社會系統衝擊」的說法。
儘管我們不會將吉見老師視為創新管理的學者,
但他在這本書所提出的研究脈絡,確實可以更進一步解答「創新根源」的問題。

>「應用。」

給我們一個提醒:將創新創意商品化的過程中,
我們必須回頭思考「創新的根源與擴散」這件事情,
創新產物不只是把東西弄好就夠了,
還需要讓這個產品成為社會系統的一部分,
或至少,提醒消費者「這個創新是社會所需要的」,
才有可能讓你的創新成功的商品化,並為大多數人所接受。
這也是政大國貿系邱志聖老師,所倡導的4C策略行銷分析架構的概念基礎。
而要如何快速的測試出你的創新是否為社會系統所接納,
我相信Eric Ries精實創業一書中,
精彩的MVPPivot概念是非常好的補充說法。

滿幸運的從不同的角度、概念及各家說法中,
得以一窺創新研究的博大精深,以及和其他學科的連結。
這嘗試探索創新的過程真的滿有趣:
有時答案不在特定的領域出現,反而繞了一圈,
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跳出來給你個驚喜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閱讀筆記:Manners Maketh Man -- 禮儀,成就不凡的人

商業分析師:什麼是商業模式?不,請不要給我看《獲利世代》...

商業分析師:冗長分析便利商店產業(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