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Freddy Business Note]「商業直覺這件事情。」



然我非常開心地答應要寫一篇關於「商業概念」或「商業直覺」的文章,
不過實際構思該怎麼呈現、表達我要的意思,卻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,
畢竟,我非常明白自己所學有限,實習、實務經驗也沒有如同儕般亮眼,
我不敢說我真的擁有什麼「商業概念」、「商業直覺」,
但假設真的有的話,
我想大部分來自於「商人家庭」和「跨域思考」這兩個要素:

>「商人家庭的耳濡目染」

關注這個Blog的朋友會發現,我常常提到我父親對我說的話
還有他跟我說的一些商場經驗等等,家裡因為從事德國文具的代理業,
小時候就常在家裡的倉庫幫忙撿貨、包裝、搬運。
爸媽的公司沿襲了祖父日本式的「商業學徒制」,
每個新進的員工一開始都要花很多的時間在倉庫磨練,
最初是為了熟悉商品,之後則培養「察覺市場想要些什麼」的嗅覺,
有了一定的敏感度後,才有辦法從「倉庫」走出,進入「業務」的世界。
我就在這個環境下長大,自然會知道一些文具業、代理業的經營情況,
不過一直要到接觸商學知識,我才明白這些「耳濡目染」背後的一點理論依據,

如,從小聽老爸說「阿公說現金很重要」,一開始就好像背九九乘法表,
到了大二之後投入財務學的領域,這種原本認為的「常識」,
才被賦予一些學理上特別的意義,變成所謂的「商業概念」、「商業直覺」。

>「連結&跨領域思考新事物」

歡看書、喜歡接觸不同領域的知識,更喜歡把這些看似無關的東西湊在一起,
或許是我試圖培養所謂「商業概念」、「商業直覺」的另一個要素。
依我的淺見,「商業和管理」是一種無法靠單一理論抓住的「整合型知識」,
經濟學可以抓到一點,心理學可以抓到一點,組織領導也可以抓到一點......
所有的學門都有可能碰到「商業」的邊,卻也沒有一個學問可以牢牢掌握住。
但反過來說,如果能盡可能掌握越多知識的思考方式、並加以整合,
就越有機會看到更多商業世界的樣貌,也盡可能少犯一點錯誤。

我來說,傳播新聞的訓練讓養成了分析媒體訊息的習慣、和溝通的能力;
外交及國際關係,使我比較在意國際政治趨勢對於政治經濟的影響;
而在經濟學、財務學上的磨練,
則可以幫助我對數字的敏感度、也幫助邏輯思考。
不過我認為,不能只是把知識湊一湊就可以達成整合,
就好比買明星卻打不好的NBALa隊,
若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去思考「這個知識可以怎麼幫助商業運作?」
那這個過程只會浪費時間而達不到綜效,不如去好好的專精在某個事物上。
總之,只有先搞清楚學習知識的目的何在?和商業有什麼關係?
才有可能讓這些跨領域的知識匯集,最終和實務經歷合流成「商業概念」。

>「淺薄的建議?」

結來說,一部份靠「耳濡目染」,另一部份靠「多元知識」的連結與整合,
兩者合併起來,才成為我的「商業概念」。
不過,我甚至不知道我在講的是不是「商業直覺與概念」
這個概念頗為空泛,況且我的個人經驗不太有機會複製。
但我曾經試想過可以怎麼用其他方式培養一點所謂的「商業直覺」,
整理我自己、長輩看法、師長看法之後,可以歸納出下列幾個面向:

1.商業是綜合學科:
>多看書,不要只看五管,也多看政治、歷史、心理等書籍。

2.商業是實踐科學:
>無法在家耳濡目染,就多去想要了解的領域,去比賽、實習、打工。

3.商業是一種思維:
>隨時用商人的角度來看事情,不是算計,而是去用心思考交易流程。

這個標準來看,蒐集資訊、看雜誌、看Blog大概只有把第一點做好,
但如果不親自去嘗試實踐
(證券商去證券商,流通業去流通業,網路創業就自己搭個平台)
也沒有讓商業的思維變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,我想是很難建立起商業直覺的(?)
所以多看、多做、多想多思考,在學時吸取知識,在職時實踐所學,
或許是一個不錯的培養「商業概念」、「商業直覺」的原則。

如未來想進入創投業,我除了看看數位時代、經理人、訂閱創投家的Blog
也親自寫文章整理、分析創業圈的資訊,並把Blog視為一個微型的創業試作品,
近來也打算擴張成為一個Blog 3.0時代以大學/碩士生為軸的專業Blog平台。
「創業家」的角度,
運用自己和他人吸收的「知識」「實際運轉」想法和概念。
「商業概念」、「商業直覺」,或許就在這個耗盡腦力,
不斷嘗試與挫敗中,逐漸培養起來吧!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閱讀筆記:Manners Maketh Man -- 禮儀,成就不凡的人

商業分析師:什麼是商業模式?不,請不要給我看《獲利世代》...

商業分析師:冗長分析便利商店產業(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