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FBN]「<半澤直樹>和那個懸而未決的題目。」



一兩週前、延續到昨天,我斷斷續續地把當紅的日劇<半澤直樹>給看完了,
這一部描寫銀行員在險惡的日本金融體系中,如何打倒體系內外部敵人的日劇,
之所以能一夕「爆紅」,除了主角熱血又超酷的經典「加倍/十倍/百倍奉還」外,
或許真的如部分劇評所說,許多上班族追這部片,多少都是希望自己的職場中,
真的有一位像半澤直樹這樣一位,不能說是好人壞人,只求奮力生存的另類英雄。


人滿推薦還沒有看的朋友,可以看看這部日劇,
在台灣現在這種暗無天日的政經環境中,可以重新打起精神、再次出發;

不過我倒覺得已經看過的朋友,尤其是商學院的,
也可以重新從中找到有趣的議題,例如,主修財務金融的人,
對於劇中描述的金融體系、銀行經管、貸款等,
或許會有一些自己在專業知識上的見解也說不定。

讀企業管理的人如我,也可以從裡面看到更多東西:
小到構成本劇主體的談判、向上/下管理...等個人層次的議題,
大到董事會的運作、公司的經營狀況、甚至是大型併購案等,
個人覺得多少都可以在這部商戰日劇中找到有趣的東西。

那麼,我自己看這齣日劇的時候,是想到什麼呢?
不知道為什麼,在這一共 10 集的一整季半澤直樹中,
每看到和「貸款」相關的劇情時(基本上整部都是),
我就一直想到以前在修習「財務報表分析」課程時,
許仁壽老師給我們出的期末作業:選一間公司做財務報表分析,
但請用「投資者」或是「授信者(銀行、金融機構)」的角度來寫。

時我一開始還不知道這兩者有什麼樣的差別,
不過好在問過像深民等高手的意見後,大概可以區分出兩者分析立場的差異。
主要的區別在於,投資者通常看的是獲利能力,像是EPS、ROE、ROIC等指標,
而授信者比較在意的是「公司還不還得出錢?」這件事情,
例如重視的是各種負債比率,最簡單的像是財務槓桿、流動比、速動比等。

當然,這兩種角色也因為各種的原因,而有不同的看法,
例如當公司不幸倒閉時,原則上債主(授信者)具有優先請償權,
而業主(投資者)只能待償還完負債後,才有剩餘價值的請求權。
我記得最後,因為對銀行授信不甚了解的緣故、加上對證券分析的滿腔熱情,
還是選擇了用投資者的角度來寫完這份報告,
也很幸運地,許仁壽老師給了我 A+ 的評價,
也鼓勵我直到現在,仍保持著對財報分析無可救藥的熱愛。

過<半澤直樹>的出現,讓我想起了這個大概兩三年前、
那個被我丟棄的分析立場,也讓我稍微看到一個貸款的案子,
授信者到底該扮演什麼角色?他該注意到些什麼?
同樣是仔細研究財報,銀行家會在意些什麼?
同樣是研究一間公司、甚至走進一間公司,了解其商業模式時,
兩種人會個別看到什麼有趣的東西?

我想我看到了幾個東西,可以和大家分享:
例如半澤之所以這麼勞心勞力地,想要整頓那間飯店,除了「熱血」、
除了飯店若被列為實質倒閉、銀行準備金將大幅增加、間接對獲利有負面影響外,
我想相對於投資者而言,雖然同樣重視經營狀況,投資人希望看到的是高獲利,
但銀行可能更在意的是這間企業能夠繼續經營下去、維持資金流動,
兩者關心的面向並不盡相同,當然,如果這樣的推測是合理的話,
那麼最初財報分析課堂上那懸而未決的問題,今天總算可以對自己和老師有個交代了。

後,這部劇還是有滿多有趣的東西滿值得觀察的,
令我印象最深刻的,大概是大阪篇的那間鋼鐵公司,
電話沒人接、辦公室空空如也的情況,讓半澤有了警戒心,
這也讓我想到一些以前老爸跟我說過的生意經驗,
或許之後可以從中挖到更多有趣的東西,可以整理後分享給大家。

所以真的滿推薦商學院的朋友去看看喔!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閱讀筆記:Manners Maketh Man -- 禮儀,成就不凡的人

商業分析師:什麼是商業模式?不,請不要給我看《獲利世代》...

商業分析師:冗長分析便利商店產業(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