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FBN]【社企與社創專題】「CSR、社會企業,哪個比較好?」


在這個MBA的第一學期,我有機會到政大科智所的課堂上,
選修溫肇東老師的「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」這一門課。
過去這近一年親身參與創業的關係,也開始關心越來越多人提及的「社會企業」,
並試著看能不能從學術環境中,更清楚地認識到社會企業的本質。
所以我大概每週會 Po 上這門課的一些課前閱讀心得,分享給大家:


會企業與社會創新這門課,
從第一周到現在,我們一路從傳統經濟環境的困境討論起,
點出許多大企業正在從事的企業社會責任(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),
一直到現在,我們開始討論社會企業(Social Enterprise)、
以及何謂社會創新(Social Innovation)。

先前在課堂上,同學之間曾經爭論「企業社會責任」和「社會企業」這兩個的差異,
不過在本次的課前閱讀文章中,包括 M. Porter 所撰寫的《創造共享價值》
以及 H. Sabeti 提出的《不一樣的新企業》,一個是享譽國際的策略大師,
另一個則是長期耕耘在社會企業界的實踐者,不過個人認為,
同時閱讀這兩篇文章,其實可以幫大家理解二者的差異、以及交集。

*挑戰 CSR 的傳統思維?

Porter 和 Sabeti ,在兩邊文章中,各自站在自己的觀點,
分別提出了「創造共享價值」(Creating Shared Value)以及
「利益組織」(Beneficial Organization)兩個新概念,
但在解釋這些新概念的同時,他們也在文章中,
再一次的帶讀者們討論「企業社會責任」與「社會企業」的定義、本質。

尤其是「企業社會責任(以下以CSR代稱)」:
這個已經成為商學院中一門課、一個學門的議題,
在兩篇文章中都遭受了嚴厲的挑戰,兩位作者也因此提出了各自的解決方法,
來呼應CSR目前的問題。

*創造共享價值(Creating Shared Value, CSV)

先是 Porter 所提出的「創造共享價值(Creating Shared Value, CSV)」,
我自己的解讀是:這是波特教授對於傳統CSR的一個重新定義。

目前企業(市場)與社會,以及協調兩者關係的政府,三者之間有著非常緊繃的關係。

其是企業追求利潤極大化等「舊資本主義思維」的結果,
讓其與社會產生巨大的裂痕,例如佔領華爾街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。
儘管CSR這個概念被創造出來,並且為諸多跨國企業採用,
這種「慈善式」的CSR,其實某個程度扭曲了企業和市場應該有的經濟行為:

採行CSR的企業,不是成立「不經濟」的部門,
就是將自身可能造成的負面外部性「內部化」,並且墊高生產的成本。

而波特教授認為這種 CSR
並不是因應市場與社會兼裂縫的最佳解,因此他提出了 CSV 來解決這樣的問題:

CSV 最核心的概念,
是將「利潤最大化」轉變為「價值最大化」,企業依然要扮演好企業的角色功能,
只是價值主張將從「利潤」轉移至「解決社會問題」,
讓社會問題不再只是 CSR 中的邊緣問題,而是將它放在企業營運的中心,
使企業能用經濟的方法來解決社會事務。

* CSV 的例子:咖啡農與公平貿易咖啡的缺失

例來說,過去的公平貿易咖啡即是屬於 CSR 的範疇。

國際咖啡品牌商單方面的藉由再分配的手段,
將營收比重移轉至較為弱勢的咖啡農上,並沒有辦法將咖啡產業這個餅給做大

較之下,CSV的做法則更進一步的深入當地咖啡農的生產行為,
例如輔導新種植技術的轉移、強化供應商與農人的互賴關係等,
在實質意義而非財務意義上,支持當地咖啡農改善生產效率、品質、
永續性等項目(給魚不如給竿的做法)。

而品牌商在協助解決該社會問題的同時,
也得以從中享受到更穩定、更高品質的咖啡供應源,因此獲得利益。

種讓雙方增加互賴、互利的行為,不是單方面的慈善行為,
而是在市場機能正常運作、雙方自利的情況下,藉由解決社會問題
進而創造出比以往更大的經濟利益大餅,
而這是CSR所辦不到、但CSV能夠自然達成的成果,
也是 Porter 認為能夠取代CSR
讓企業能夠重新和社會「和解共生」的新資本主義進化。

我自己認為,這種對於CSR升級成CSV的做法,
可以說是將一般企業組織「廣義社會企業化」的一種概念,
透過價值主張的轉向,使企業在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,
依然能靠著「社企化」的本業經營,在產業競爭中生存、甚至找到創新的契機。

*利益組織(Beneficial Organization)的概念

較於CSV是將一般企業「升級」,
身為社會創業家的 Sabeti 先生,則是站在新創事業的觀點來看同樣一件事情。

我個人認為他所提出的「利益組織」,
本質上並沒有和我們在課堂中所學習的「社會企業」有所差異,
一樣是致力於達成社會使命、同時想辦法讓自身商品服務的銷售,
成為組織生存下去的營利所得。

和我們一般認知的社會企業不同之處
在於薩貝提先生認為這種「利益組織」是獨立於市場(企業)、政府、
非營利/非政府組織的「第四部門」,雖然不能取代其他三方的功能,
卻是讓經濟、社會、環境等層面協調平衡的重要角色。
這「第四方」也會同其他三個部門一樣,
會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生態系統,例如各種社群網絡、社會創投等,
未來有望成為不可或缺的部門之一。

*結論:解決社會問題的兩套新思維

因此我們可以歸納,
針對「用資本主義的力量,解決社會問題」這個議題,
兩篇文章各有其特殊看法:

Porter 維持住三個部門的觀點,重視的是將CSR轉變為CSV
透過價值主張的轉變,讓現存的企業組織能夠透過解決社會問題、創造價值,
最終還是能取得更可觀的經濟利益,這是屬於在現有體制內改革的做法

Sabeti 的看法,則是在系統內創造新的「第四部門」,
用「利益組織」和其生態系統的存在,
解決當前所面臨企業、政府、社會之間的失衡狀態,相當於創造出嶄新的運作規則。


兩種方法,目前都有人在運作:

企業開始改變其做法,讓產出的流程以及成果本身,
就是在解決社會問題,這也是司徒老師在《評論社會企業》一文中時,
所提到的解決社會問題之「應然」面。

我們也可以看到有諸多新興的社會企業興起,
在台灣也有像「社企流」、「若水國際」之類的支援網絡,
儼然產生如 Sabeti 所提的生態系統。

較之下,CSV看似比較容易產生影響力,但利益組織、或是社會企業的做法,
往往是另一波創新的源頭,我想兩者不具有相互抵換的關係,
而是互相扶持茁壯的正向行為。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閱讀筆記:Manners Maketh Man -- 禮儀,成就不凡的人

商業分析師:什麼是商業模式?不,請不要給我看《獲利世代》...

商業分析師:冗長分析便利商店產業(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