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業分析師:"Demand Creates Its Own Supply."


有讀過經濟學的朋友,大概都知道今天的標題是 Keynes 的總經基本主張之一,
是對於 Say's Law: "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." (供給創造需求),
這個古典經濟學原理的反動。雖然今天想要講的東西和總體經濟學沒有直接的關係,
不過 Keynes 的這個主張、這句「需求創造供給」
倒是被我一次次的「曲解」成一些在商業上頗有意思的想法。
「曲解」的重心,是把這句話從純粹經濟的範疇,轉移到解釋「市場」這件事上,
這邊的 Supply 指的是財貨勞務的供應者,Demand 當然指的是消費者及顧客,
而要回歸到市場(Market)行銷(Marketing)的學問會是個很好的切入點。

翻閱行銷學之父 Prof. Kotler 寫的《Marketing 3.0》,在第一章的一開始,
他就把 18 世紀發展至今的行銷觀念,劃分為 Marketing 1.0 ~ 3.0,
而我們可以看到行銷觀念的演進,都有一波重要的科技變革與新的目標:
如工業革命推動了以「銷售產品」為導向的 Marketing 1.0、產品功能至上的時代;
如資訊科技(IT)發達則引發了「滿足顧客」的 Marketing 2.0,產品定位與差異化是關鍵;
又如 Marketing 3.0 的中心思想是「讓世界變得更美好」、企業的願景與價值再次被強調。

Source: 博客來,  www.books.com.tw
仔細想想,Marketing 1.0 的觀念與上述「供給創造需求」的概念不謀而合,
若回顧歐美先進國家的工業商貿史,在工業革命、甚至一直到二戰後,
有很長一段的時間,都是把市場當作一群「為滿足物質需求而消費」的群眾,
是一群處在馬斯洛金字塔中低階段的人。產品的開發很簡單,運用「加法」哲學,
不斷的提升產品規格、運用最新科技即可:那群顧客們想要的是純粹的性能。

推動 Marketing 2.0 產生的 IT 發展,不只是在資訊流通上扮演重要角色,
更重要的是 IT 發生的環境:大部份人們的生活變得比先前更為富裕,
IT 更讓更多人能以便宜的方式接觸到過去難以取得的資訊,
加上廠商隨著競爭而逐漸拉近彼此科技差距,產品規格差異無法提供更進一步的利潤,
我認為「需求創造供給」正是代表這個時代的經濟概念,在我的定義中,
這代表了過去以廠商為主的「賣方市場」,逐漸轉變為消費者優勢的「買方市場」,
如前所提,Marketing 2.0 的目標在於「滿足顧客」,而且是一群特色各異的顧客。

一開始把「需求創造供給」遊戲規則玩得不錯的,是美國和西歐國家,
但把這個遊戲規則玩得淋漓盡致的,卻是在二戰中幾乎被摧毀殆盡的德國與日本。
戰爭的殘酷雖然把許多人事物給帶走,但似乎留下、擦亮了最珍貴的「文化」
兩個國家的市場需求,對於產品有著近乎苛求的態度,隨著一次次淘汰不良廠商,
剩下則是被需求方「充分教育」的頂尖企業。這些企業不但未被國際化擊潰,
反倒是以勝者的姿態在各國市場攻城略地,打造「德國、日本=品質」的國家品牌形象,
全世界最好的工具機、汽車、儀器、化學、製藥......,這兩個國家名列前茅。

在這兩個國家,「需求創造供給」更應該改成,「挑剔的需求創造挑剔的供給」。

許多台灣的業者、甚至是政府和一般人民,
都認為德日強盛的關鍵在「科技」「技術」,但若仔細去了解,
他們高超的科技技術,是被市場給「磨練」出來的。過去台灣靠著「逆向創新」、
靠著 OEM、ODM 做中學,學到了先進的製程,也有能力自己做出差不多一樣好的產品。
但也僅止于此,我們學到了人家的製程科技,卻學不了國家企業創新的原動力,
因為創新的原動力來自於「限制與困境」,挑剔的市場總能篩選出無比強大的企業,
適度的競爭與艱難挑戰,總是能讓企業界的「好學生」激發出過去意想不到的潛能。

我相信台灣肯定有足以稱霸世界、不需完全依靠政府補助補貼的好企業,
可能是現在的 TSMC、Giant、Merida,也可能是 appWorks 育成中心裡的某個團隊,
身為台灣的消費者,我們可以做的不是濫情的愛用國貨,而是在這個市場中,
透過教育、輿論、媒體,與具有建設性的消費行為,去給予廠商回饋,
用市場的力量鞭策企業一步一步地,做出讓我們瘋狂的產品或服務,
至少把當前主流的 Marketing 2.0 遊戲,玩得像個頂尖的國際玩家。

另一方面,逐漸興起的 Marketing 3.0 ,也是我們可以早早起步的遊戲,
我認為在這場兼顧「功能、情感與精神」三個價值主張層面的新局中,
台灣的文創產業發展確實是個機會。套用和 Marketing 2.0 一樣的邏輯:
「挑剔的需求創造挑剔的供給」,台灣當前的文創產業,從咖啡館到電影,
大部分是由民間的草根力量所建立起來的,雖然還不成熟,
但文創業者確實正一步步的被這股草根力量給牽引著,逐步建立淘汰機制,
相當樂見越來越有格調的台灣文創需求者,逼著文創供給者創新、拿出上好的牛肉。


正如同李仁芳老師在《創意心靈》一書中反覆提及的重點:
創新與創意培養的沃土,其實來自於一個國家的文化與生活方式;
也提倡從民間工藝、從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生活用品中,去感受「樸實之美」;
高品質的產業,源自於挑剔的消費者,如何培養挑剔的消費者?
應從培養生活美學開始。有了挑剔的市場需求,搭配金融體系的支持,
我想文創產業在 Marketing 3.0 的世界,台灣可以是有力的競爭者之一。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閱讀筆記:Manners Maketh Man -- 禮儀,成就不凡的人

商業分析師:什麼是商業模式?不,請不要給我看《獲利世代》...

商業分析師:冗長分析便利商店產業(上)